第一章  風雨崛起同仁堂 (一六六九— 一七二三)

祖上為鈴醫遊走北京城
後人作吏目供職太醫院

  關於同仁堂的由來,創辦同仁堂的樂家有一個世代相傳的說法。那還是永樂十九年(一四二一)的北京,那天,天剛破曉,先農壇、承天門(天安門)、紫禁城、煤山(景山)直至鐘鼓樓一帶,各種各樣的響聲就攪成了一片。成千上萬的石匠打鑿石料的聲音、不計其數的木匠拉扯大鋸的聲音、數不勝數的鐵匠掄錘打鐵的聲音,還有此起彼落、渾厚蒼涼的號子響遏行雲;鞭響馬嘶,滾滾不絕的車輪輾過道路的聲音,鬧得附近的居民心煩意亂。原來,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去不久,他的子孫就開始了爭奪皇位的戰爭。燕王朱棣經過四年血戰,終於打敗了他的親姪子—在南京坐江山的明惠帝,奪得了皇帝的寶座,是為明成祖,年號「永樂」。不久,明成祖為了鞏固自己的基業,抵御外族襲擾,決定遷都北京。這時的北京由於連年戰亂,城內人煙稀少,市井蕭條;城外田園荒蕪,滿目瘡痍。為了改變這一局面,明成祖除了從江南和山西等地遷入大批富戶為北京增添人氣外,又於永樂四年(一四○六)下令大規模擴建北京城,以造就盛世王朝的恢宏氣象。為此特徵二十三萬工匠、上百萬民工及大量士兵進京營建宮殿、擴城池、整河道,工程一直持續了十八年之久。這是北京歷史上大興土木,大舉移民的時期,其規模之大,不僅前無古人,而且後者難追。因此,北京老百姓說「永樂年間,北京的動靜最大」。北京人口劇增,一時間造成了缺醫少藥的困局。為此,朝廷特意將一些名醫遷進北京,一些有本領、有膽識的民間醫生也藉機來到京城發展。

  就在大興土木的喧鬧聲中,一陣陣清亮悅耳的串鈴聲在坊間和街巷中響起。許多熟悉這聲音的人都互相招呼著:「那位姓樂的鈴醫來了。」

  這位人們熟悉的樂姓鈴醫叫樂良才。鈴醫因為手搖串鈴召喚病家而得名。他們又被稱為「遊醫」、「走方郎中」、「草澤醫生」等。鈴醫的水準參差不齊,有的醫德醫術甚高,江湖上稱為「腥」。他們常用秘不示人的配方自製丸散膏丹,醫治一些疑難雜症,不僅效果不錯,而且收費低廉。遊醫中也有蒙事的,甚至不顧病人死活、騙兩個錢就銷聲匿跡,江湖上稱為「尖」。樂良才初到北京時,只有那些家境貧寒的病人和外地徵來的民工才請他看病。過了些時日,因為他的醫術高明,藥靈價廉,於是口口相傳,有些書香門第、殷實人家也來請他看病了。

  不過,剛開始人們往往對他半信半疑,便有人試探著打探他的來路:「聽先生是南方口音,府上是……」
「寧波慈水鎮。」
「寧波也有姓樂的?」
「正是。先祖有兄弟二人,兄為樂仁厚,曾在唐僖宗時任刑部尚書。弟為樂仁規,唐昭宗曾在朝中做官,因清廉正直,遭到猜忌。為避唐末之亂,於光化年間(八九八—九○一)棄官歸隱於寧波鄞縣,到貧醫這裡已經是第二十六世了。」

  樂良才說的「唐末之亂」,其實是指「朱溫之變」。朱溫本是黃巢農民起義軍的將領,後叛變投降朝廷,受到唐朝重用。唐朝末年,他殺害了唐昭宗,又逼唐哀宗退位,史稱「朱溫之變」。從此,唐帝國消亡,五代十國的紛亂局面開始。不過,初進京城,樂良才處處小心,因明朝皇帝是朱姓,朱棣又剛剛坐上皇帝寶座,所以他故意不提「朱溫」二字,免得犯諱,惹禍上身。

  「先生正值華年,且談吐不俗,為何不去得個功名,光宗耀祖呢?」
樂良才笑道:「貧醫沒有經世之才,當不得官。再說,當武官吧,『一將功成萬骨枯』;當文官吧,宦海浮沉,莫測高深。不如懸壺濟世,還可以修仁德、濟蒼生。」

  「先生說的極是,古人有言『不為名相便為名醫』嘛。不過浙江是富庶之地,先生為何離鄉背井,來到京城呢?」

  樂良才說:「一來,皇上徵集幾十萬工匠擴建京城,難免有水土不服或偶患小恙者,正需我等盡力;二來,京城是杏林高手雲集之地,可以切磋醫術,就如武林英傑,唯有和高手過招,才會有長進一樣。」

  「只是鈴醫有『江湖郎中』之稱……」
樂良才看出對方的疑慮,便說:「鈴醫始於扁鵲、華佗,盛於宋代,歷史久遠。」他又搖搖手中的串鈴說,「這串鈴便是明證。」

  原來,傳說唐代名醫孫思邈騎著驢去行醫。一隻老虎把他的驢吃了,可是驢的骨頭卻把老虎給哽住了,老虎只好向孫思邈求救。孫思邈不計前嫌,用一個鐵環撐住虎口,把卡在虎口裡的骨頭取了出來。老虎從此做了孫思邈的坐騎,以報答他的救命之恩,而鐵環就變成了鈴醫手中召喚病家的串鈴。因此,串鈴又被稱為「虎撐」,孫思邈被尊為「藥王」。這雖然是傳說,卻可證明鈴醫歷史悠遠。

  樂良才又感歎道:「鈴醫治病方法簡,見效快,收費廉。現在許多名醫都自誇是華佗再生、扁鵲轉世,卻視鈴醫為不入流的『江湖郎中』,殊不知華佗、扁鵲亦是遊醫出身,實在可歎!」

  聽了樂良才的話,對方疑慮全消,欣然說道:「先生不遠千里來到京城,想來必有絕技,就煩先生為病人診治吧。」

  樂良才所說都是事實。因為鈴醫社會地位低下,長期得不到重視,一直到清乾隆二十四年(一七五九),才有杭州醫學家趙學敏將「鈴醫」的理論與醫術編輯成書,名為《串雅•內編》和《串雅•外編》,成了介紹鈴醫的理論著作。《串雅•內編》共選方四百二十七個,還介紹了鈴醫的「內治」和「外治」。內治,主要有「頂」、「串」、「截」諸法。所謂「頂」就是催吐,「串」就是「瀉」,而「截」就是用藥斷絕病根,不使舊病復發。《串雅•外編》將鈴醫常用的外治法分為二十八門,如「針法門」、「炙法門」、「貼法門」、「浴法門」、「熏法門」等,也就是用針灸、貼膏藥、薰蒸等方法治病。因此,鈴醫有「簡、便、廉」的特點,在民間廣受歡迎。

  有隨朝廷遷到北京的富貴人家得知這位鈴醫姓樂,就問:「先生可知樂顯勘和樂肅宏?」

  「這兩位都是族中前輩,顯勘為樂氏二十一世,肅宏樂氏為二十三世。」
「原來如此。在南京時,就知樂顯勘曾任太醫院醫官,樂肅宏曾任太醫院吏目,他們醫術都很高明。原來先生也是世家了。」

  看到樂良才的醫術精湛,又知道了樂良才的身世,一些官宦人家也來請樂良才看病了。

  這樣過了一些時日,樂良才不僅在北京站住了腳,並且娶妻楊氏,總算有了一份家業。不過,在那個年代,鈴醫畢竟地位低下。有人竟嘲諷樂良才:「無學無術,無門無派,無源無脈,只是浪跡江湖的草澤醫生罷了,恐怕連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《傷寒論》都沒有聽說過。」

  對此,樂良才雖然不動聲色,卻痛下決心,一定要有樂家自己的醫館或藥鋪,做一代濟世的名醫。即使自己這輩子做不到,也要讓子孫做到。

  幾十年過去,北京已經呈現出一片繁華景象。這時,又有一位姓樂的鈴醫搖著串鈴遊走於北京城中。不過,他不是樂良才,而是樂良才的後代樂廷松。那時,樂廷松經常游走於大明門和前門一帶,因為這裡已經成了明代北京繁華的商業中心。當時的北京號稱有一百三十二個行業,許多大商號都開設在這裡。除此之外,前門以西還有當時北京最大的廟會—城隍廟廟會。開市時,東起西單刑部街,西至城隍廟,長達三里。樂廷松到這裡不僅是為來往客商診病,也為提高自己鑑別藥材的本領。因為這裡的商人來自五湖四海,甚至還有「碧眼胡商,漂洋番客」,他們常會帶來犀角、麝香、海馬、鹿茸、玳瑁等名貴藥材。那時,樂廷松心中不免感歎:何時我樂家能在這裡開設個藥鋪或醫館就好了,既便於治病,也便於經營藥材。可這時,他還是一名遊醫,要在這黃金寶地開藥鋪或醫館,談何容易!

  樂廷松繼承了前輩的衣缽,更得益於生活在大都市中,不僅開闊了眼界,還研修了醫學和藥學經典。不久,樂廷松娶妻王氏,還有了一個聰明靈秀的兒子樂懷育。樂廷松把祖上的本領和自己的期望,都傳給了兒子。懷育成人後,同樣繼承了樂家的醫術和醫德。

  明朝定都北京後的日子並不太平,有游牧民族軍隊的襲擾,有皇族內部的爭權奪勢,有風起雲湧的農民暴動。老天也不作美,百年甚至千年不遇的嚴寒、乾旱、蝗災和地震都出來肆虐。凡此種種都會導致病傷大量增加和瘟疫流行。對那些因長途跋涉而身心疲憊的趕車把式、因從事漕運河渡而染上風濕的船工、建起了金鑾寶殿卻住在草舍中的泥瓦匠、繡出了龍服蟒袍卻置不起寒衣的織女,還有那些倒臥路旁的窮漢、踟躕而行的乞丐,樂懷育不僅全力救治,還時常減免藥費。每當人們看到樂家傳人在皇都中救死扶傷,在難民中施醫布藥,常會讚歎:「樂家代代為醫,無論貴賤貧富都一視同仁,真是難得。」

  可是,到了崇禎年間,人們熟悉的樂氏郎中的串鈴聲卻再也沒有響起。

  原來,隨著樂氏家族一代代的發展,樂家也逐步積累起一定的家產,有了自己的藥鋪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藥鋪的知名度愈來愈高,鋪面也愈來愈大。人們常常說:「到老樂家的藥鋪去抓藥,準沒錯兒!」

  偶爾有人也會提起:「當年樂家鈴醫可是真靈,藥也便宜。現在也不知道到哪兒去了。」

  「老樂家醫術高,藥又靈,還能老是走街串巷地當遊醫?聽人家說,他們早就買了房,還開了藥鋪。周圍的百姓一提樂家藥鋪,沒有不知道的。他們的生意可興旺了!」

  「那敢情好!趕明兒我要有個頭痛腦熱的,也去買他們的藥。」

  崇禎初年,高迎祥、李自成、張獻忠等紛紛起事,勢如燎原。剛愎自用、生性多疑的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,於這一年將袁崇煥處以殘酷的「磔刑」,也就是「千刀萬剮」。就在這亂世之中,樂家又誕生了新的一代,他就是樂顯揚,號「尊育」。這名字寄託著樂家的希望,希望他能彰顯樂家的醫術,發揚光大樂家的傳統—「濟世養生」,也希望他能生活在一個太平盛世中。

  崇禎十七年(一六四四),明朝終於在農民起義的烈火中和清軍鐵騎的衝擊下覆滅了。清朝入關,建立了政權,而樂家傳到樂顯揚這一代時,也發生了一個巨大的飛躍。樂顯揚進了太醫院,當了一名「吏目」。從此,在清朝太醫院和御藥房的檔案中,也就正式出現了有關樂姓的記載。……